【地学讲坛第48讲】朱日祥院士、柴育成研究员应邀来我校作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01浏览次数:2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作《丝路沧海与地球动力学》主题报告——杨安摄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作《地球科学十三五发展战略》主题报告——杨安摄影


 

朱日祥院士、柴育成研究员参观声波测井联合实验室——杨安摄影

【本站讯】930日,中国科学院朱日祥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研究院应邀来校访问,分别为师生作题为“丝路沧海与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科学十三五发展战略”的学术报告。

朱日祥院士指出“丝路沧海”计划旨在研究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特提斯大洋开启与闭合、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资源、能源、环境效应以及对现代海洋的影响。“丝路”代表特提斯洋消亡后影响到的区域;“沧海”则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变迁的动力学过程。特提斯构造域东起澳大利亚东北部,经东南亚、印缅山脉进入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向西进入地中海直达欧洲西部,长达1.5万公里,宽约5000公里,是全球大陆构造地质现象最全面、最活跃、地球科学研究内涵最集中、矿产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域,朱院士认为特提斯研究是解决地学问题的关键。朱院士重点讲解了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消亡、如何认识大洋的演化、大陆如何生长破坏、特提斯构造域的深部结构及物质组成、如何界定缝合带及其碰撞时间以及陆陆碰撞、高原生长与逃逸构造等问题。最后,朱院士指出我国研究特提斯构造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该构造域空间分布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涵盖的区域高度重合,因此,亟待通过对该构造域的综合地球科学研究,探索地球演化奥秘,为“一带一路”战略需求提供科学支撑。

柴育成主任首先提出“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四个问题,对应于四个关键问题,柴育成从地球科学研究内容、特点、发展动力等内容讲起,介绍了全球地球科学发展态势和特点,提出地球科学的发展有四个主要的驱动力—重大科学问题驱动、观测和测试技术驱动、学科交叉驱动和资源、灾害需求驱动,在这些驱动力下,全球都在做什么;我国地球科学做了什么、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与国际的比较。随后讲解了地学20世纪的三大成就:板块构造理论;观测、探测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已成为改造地球运动的营力之一。随之展示了我国在优先发展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可能突破的方向,着重介绍了我国“十三五”期间地球科学优先发展领域及其若干重要问题的战略思考和政策建议,最后勉励年轻学者要夯实基本功和开阔国际视野,戒骄戒躁,敢于想大问题,勇于解决大问题。

会后,朱日祥院士、柴育成研究员与校长山红红、学院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并参观盆地分析与油气储层地质实验室、声波测井联合实验室等,并对目前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朱日祥,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长期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地磁极性倒转、地磁场与地球深部过程相关性以及沉积盆地古地磁定年等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性成果。

柴育成,1996年至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工作。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组织地球科学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具有丰富的地球科学研究及项目管理经验,对地球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具有深入思考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