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焰(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27浏览次数:37

»姓名:林承焰

»系属:资源系

位:博士

»职称:教授

»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导师类别:博导

»电子邮箱:lincy@upc.edu.cn

»联系电话:0532-86981682

»通讯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概况

研究方向

储层地质学及油气藏描述、沉积学、油气地质与勘探

教育经历

  1. 1985.7 华东石油学院(现为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专业,本科;

  2. 1988.6 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专业,硕士;

  3. 1997.6 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

工作经历

1988年留校任教,1991年任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2000年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生导师,2008年起连任学校二级教授。历任油藏地质研究所所长所长;2002.4-2009.4任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2009.4-2017.09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17.09至今任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学术兼职

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学术带头人,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储层重点实验室(华东分室)和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华东分室)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油藏地质学组副组长,山东石油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和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会员,同时担任《岩性油气藏》、《特种油气藏》、《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和《新疆石油地质》等多个学术期刊编委。

主讲课程

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讲过沉积学、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开发地质学、油气藏定量表征与预测等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的研究生课程“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入选“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

承担项目

作为课题负责人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获得“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持续资助,是我校第一个作为责任单位的课题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也是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持续资助的课题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及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公司及下属油田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持续承担校企合作课题多项。

近年来承担的主要国家级科研项目:

  1. 低渗-致密油藏描述新方法与开发模式,“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2. 东海深层致密气藏“甜点”成因机制及指示特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深层厚储层内部“甜点”地质成因及评价,“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

  4. 储层构型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

  5. 委内瑞拉重油油藏储层构型地质建模与剩余油主控因素,“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

  6. 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7. 地震沉积学及其在河流、三角洲相储层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 基于沉积过程分析的砂质辫状河储层中细粒沉积成因机制与分布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要的成果奖励

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和教学奖励十余次,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油藏非均质综合表征及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成果奖励:

  1.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4.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5.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金锤奖"

  6. 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7. 孙越崎第七届"优秀青年科技奖"

荣誉称号

主要荣誉称号:

  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 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党员

  4. 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5. 青岛市劳动模范

  6. 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专著

  1.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03

  2. 地震沉积学及其应用实例,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7.12

  3. 油藏仿真模型与剩余油预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3

  4. 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03


近年来的主要论文

发表科研论文二百余篇,其中2011年以来主要的科研论文:

  1. 林承焰,陈仕臻,张宪国,刘文婧,商建霞.多趋势融合的概率体约束方法及其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15,v.3606:730-739

  2. 林承焰,孙廷彬,董春梅,李志鹏,田敏,李士江.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J].石油学报,2013,v.3406:1131-1136

  3. 林承焰,余成林,董春梅,王友净,刘卫,麻成斗,刘洪涛,宋彪.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J].石油学报,2011,v.3205:829-835

  4. 林承焰,董春梅,任丽华,张宪国,信荃麟,刘泽容.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及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v.37;No.05:22-27

  5. 林承焰,孙小龙,马存飞,张宪国,赵仲祥.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储层物性演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04):820-829.

  6. 林承焰,王文广,董春梅,张宪国,任丽华,史祥锋.储层成岩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05):1-19.

  7. 林承焰,曹铮,任丽华,.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2016, 46(6):1598-1610.

  8. 林承焰,张宪国.石油地震地质学探讨及展望[J].岩性油气藏,2011,v.2301:17-22.

  9. Cunfei Ma,DerekElsworth,ChunmeiDong,ChengyanLin,Guoqiang Luan,Bingyi Chen,Xiaocen Liu,JawadMunawarMuhammad,Aleem Zahid Muhammad,Zhengchun Shen,Fuchun Tian.Control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expulsion fractures in organic-rich shale: Based on the Paleogene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1786:1406-1416

  10. Zhang Xianguo,LinChengyan,Muhammad Aleem Zahid,Jia Xiaopeng,Zhang Tao.Paleosalinity and water body type of Eocene Pinghu Formation,Xihu Depression, East China Sea Basin. Journal of Petroleum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158:469-478

  11. Changcheng Han,ChengyanLin,Ting Wei,Chunmei Dong,Lihua Ren,Xianguo Zhang,Li Dong,XuZhao. Paleogeomorphology restoration and the controlling effectsof paleogeomorphology on karst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anordovician-aged section in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China.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 20174:1-14

  12. Zhifeng Sun,ChengyanLin,Peng Zhu,Jiayun Chen.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fluvial-reservoir petrophysical heterogeneity based on sealedcoring wells and their test data, Guantao Formation, Shenglioilfield.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

  13. ZhuPLinCRenHetal. Micro-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and its evaluation by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s: A case study ofPermian sandstones in Ordos Basin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52790-97

  14. 朱兆群,林承焰,张宪国,李志鹏,谢晶晶,魏肃东,程平.断陷湖盆早期浅水三角洲沉积——以高邮凹陷永安地区戴一段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03):659-673.

  15. 韩长城,林承焰,任丽华,马存飞,魏婷,张宪国,孙志峰.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在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沙四上亚段滩坝砂的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2):60-69.

  16. 朱兆群,林承焰,张苏杰,.改进的模糊-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在储层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苏里格气田苏X井区盒8下亚段低渗透气藏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01):197-208.

  17. 马鹏杰,林承焰,张世奇,董春梅,魏孟吉.碎屑岩储集层中绿泥石包膜的研究现状[J].古地理学报,2017,(01):147-159.

  18. 范卓颖,林承焰,鞠传学,韩长城,熊陈微.塔河油田二区奥陶系优势储集体特征及控制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01):34-47.

  19. 文子桃,林承焰,陈仕臻,张建兴.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参数敏感性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44-51.

  20. 李志鹏,林承焰,董波,卜丽侠.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J].石油学报,2012,v.3301:101-105

  21. 张涛,林承焰,张宪国,于景锋,卢显荣,张守秀.高伽马值储层成因分析及识别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v.4703:491-495+359-360+518

  22. 张宪国,林承焰,张涛,刘卫.大港滩海地区地震沉积学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v.38;No.22001:40-46

  23. 范卓颖,林承焰,王天祥,葛新民.致密地层岩石脆性指数的测井优化建模[J].石油学报,2015,v.3611:1411-1420

  24. 贾珍臻,林承焰,董春梅,牛涛,徐慧,孙廷彬.大庆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葡一油组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v.38;No.20606:9-17

  25. 范卓颖,林承焰,于之深,葛新民,魏肃东.基于PSO-GRG的背散射模式扫描电镜的数字处理及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v.39;No.20802:9-15

  26. 徐慧,林承焰,雷光伦,宫保,范彩匣.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v.37;No.19602:14-20+35

  27. 李志鹏,林承焰,张家锋,李润泽,卜丽侠.高浅南区NmⅡNmⅢ油组高分辨率层序构型及其对储层构型的控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v.36;No.18901:20-26

  28. 张涛,林承焰,张宪国,于景锋,张守秀,方涛.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测井曲线高分辨率处理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v.36;No.18901:68-72

  29. 郭建卿,林承焰.频谱分解及地质模型反演新方法在滩坝砂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v.37;No.19703:37-43

  30. 孙廷彬,林承焰,崔仕提,张曙振,王平,王玲.海相碎屑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v.44;No.22808:3282-3292

  31. 韩长城,林承焰,鲁新便,.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斜坡断控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 37(5):644-652

  32. 陈仕臻,林承焰,任丽华,刘文婧,陈和平,黄文松.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的建立——以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H区块为例[J].沉积学报,2015,v.3305:965-971.

  33. 吕明针,林承焰,张宪国,张江涛.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评价及优选[J].岩性油气藏,2015,2701:74-80+88.

  34. 祝鹏,林承焰,吴鹏,范瑞峰,王东仁,刘晓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成岩相测井定量识别——以五号桩油田桩62-66块沙三下Ⅰ油组储层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v.30;No.13305:2360-2365.

  35. 李志鹏,林承焰,史全党,李润泽,彭学红.高浅南区边水断块油藏类型及剩余油特征[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v.34;No.15001:115-120.

  36. 范卓颖,林承焰,任丽华,鞠传学.塔河10区奥陶系颗粒滩灰岩储层发育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6,23;11401:6-10+151.

  37. 李志鹏,林承焰,彭学红,卜丽侠,汪跃.高浅南区明化镇组单砂体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v.33;No.12909:23-27+165.

  38. 邢新亚,林承焰,王东仁,范瑞峰,曹铮,王叶.低渗透油藏网状河道岔道口优质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v.22;No.11403:29-33+41.

  39. 祝鹏,林承焰,李智强,赵文积,张华莲.水平井和大斜度井中阵列侧向测井响应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v.4506:1862-1869.

  40. 张涛,林承焰,张宪国,董春梅,曾洪流.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储层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J].地学前缘,2012,v.19;No.9402:74-80.

  41. 徐慧,林承焰,孙彬,宋新利,曲丽丽.低渗透油藏分层动用状况判别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v.35;No.15904:95-100.

  42. 卢虎胜,林承焰,程奇,张宪国.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v.37;No.18103:40-47+126.

  43. 李志鹏,林承焰,董波,卜丽侠,崔玲.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及改善措施[J].地学前缘,2012,v.19;No.9402:171-175.

  44. 马立民,林承焰,文钢锋,倪晓华.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成岩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3,v.34;No.16102:165-168.

  45. 孙廷彬,林承焰,田敏,李士江,向传刚.窄薄砂体储层构型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矿物岩石,2013,v.33;No.13202:94-101.

  46. 韩长城,林承焰,马存飞.地震多属性优选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3,v.2506:67-70+78.

  47. 马立民,林承焰,范梦玮.塔南凹陷铜钵庙组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v.20;No.10405:28-32+112-113.

  48. 文钢锋,林承焰,田福春,王林虎,李君,李雪松,马晓楠.准东阜康断裂带—北三台地区异常高压形成机理[J].新疆石油地质,2012,v.33;No.15502:149-151.

  49. 马立民,林承焰,范梦玮.基于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的定量储层分类与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v.34;No.13705:15-19+2.

  50. 王亚青,林承焰,董春梅.东风港油田沙三上浊积扇的“叠置扇”沉积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v.27;No.13504:36-41+115.

  51. 肖大坤,林承焰,张宪国.长岭断陷A地区登娄库组辫状河沉积的地震相精细识别与沉积微相[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v.41;No.18504:444-451.

  52. 韩长城,林承焰,鲁新便,.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地貌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6, 37(4):417-422.

  53. 贾珍臻,林承焰,任丽华,.苏德尔特油田低渗透凝灰质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差异性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2016, 46(6):1624-1636.

  54. 韩长城,林承焰,任丽华,.塔里木盆地塔河10区奥陶系断裂特征及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 27(5):790-798.

  55. ZhangTao, Zhang Xianguo, Lin Chengyan, Zeng Hongliu. Seismicsedimentologic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meandering fluvialreservoir: from model to real data,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5,264):598-606

  56. ZahidM A, Dong C, Lin C, et 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facies and reservoir quality of Es4s, southern slope of Dongying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J]. Marine &Petroleum Geology, 2016, 77:448-470.

  57. GuoS, Tan L, Lin C, et 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of beach-bar sandstones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DongyingSag,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J]. PetroleumScience, 2014, 11(2):220-233.

  58. 李丹,董春梅,林承焰,任丽华,江涛,唐振兴.松南让字井斜坡带源下致密砂岩储集层控制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v.40;No.23706:692-700

  59. 董春梅,马存飞,林承焰,孙雪,袁梦影.一种泥页岩层系岩相划分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v.39;No.20903:1-7

  60. 栗宝鹃,董春梅,林承焰,张宪国,任丽华,宋亚民.砂泥岩薄互层层位精细标定方法及应用——以东营凹陷滨东地区沙四上亚段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5101:173-182+23.

  61. 马立民,李志鹏,林承焰,刘振阳,李文涛,杨显成,卜丽侠.东营凹陷沙四下盐湖相沉积序列[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v.38;No.20606:24-31.

  62. 张宪国,张涛,林承焰,袁辉,晁彩霞,张守秀.珠江口盆地文昌13-1油田ZJ2-1U砂组沉积微相地震刻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v.4905:964-970+822

  63. 李丹,董春梅,林承焰,任丽华,谭丽娟,谢晶晶.松辽盆地南部让字井斜坡带超压特征及其对源下油藏运聚模式的控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v.25;No.13303:326-332.